English

论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空间

1999-03-19 来源:光明日报 杨有振 侯西鸿 我有话说

尽管我国经济在过去20年间因持续快速增长被国际社会誉为世界历史上的奇迹之一,并且在“亚洲金融风暴”中一枝独秀,但是,对于未来的发展趋势,一些人还是不免有所担忧。问题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由市场化改革和体制转轨所释放的增长潜力是否已消耗殆尽?二是在目前初显端倪的世界性通货紧缩乃至经济衰退中,我国经济能否继续成为一片增长的“绿洲”?

这类疑问的滋生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着一定现实根据的。自1997年我国国民经济成功地实现“软着陆”以来,尽管宏观经济保持“高增长、低通胀”的平稳格局,总体形势依旧看好,但是经济运行中明显出现了需求不足、通货紧缩、企业效益下滑和经济增长乏力等现象。随着买方市场中需求约束特征的显现,人们自然会联想到我国市场化改革和体制转轨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是否耗尽的问题。另外,发端于东南亚的金融危机,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连锁反应。在世界经济仍然扑朔迷离的未来走势中,我国经济能否继续保持一枝独秀的姿态?这当然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的确,20年市场化改革和体制转轨已经使我国经济基本告别了短缺时代,主要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买方市场业已形成,制约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从计划经济中供给约束转为市场经济中的需求约束。但是,据此断言市场化改革和体制转轨在我国经济中所能释放的增长潜力已消耗殆尽还为时过早。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并未完全形成,计划经济仍没有完全退出经济舞台。这种情形在国有企业、金融系统、市场体系等方面,表现尤为突出。而且,从根本上讲,我国初步形成的买方市场是建立在较低购买力基础上的,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源主要在于人民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这样,依靠体制创新促进经济增长方面,我们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不少人从我国出口依存度水平出发,认为周边国家的金融危机没有延伸进我国国内,在于我们侥幸地没有开放资本帐户。其实,这是一种囿于传统出口导向思维的片面性论断。不可否认,在扩大开放方面,我国在过去的20年间同样也是成果卓著的。对外开放的丰硕成果暗含着我国经济同世界经济互动关系的加强,但由此得出外围一有风吹草动,我国经济必定在劫难逃的结论,则未免过于武断。在我们看来,我国经济之所以在亚洲金融危机中没有受到直接冲击,是因为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抵御性,其中巨大的内部需求、较为完整的经济结构和良好的内部经济循环是核心因素。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经济完全有可能在世界经济波动中相对独立,继续保持一个较长时期的持续快速增长态势。一是我国决策系统在长期经济实践中,具备了正确驾驭宏观经济的能力。实践证明,我国有治理通货膨胀的成功经验;并且仍将证明,我国同样有防止通货紧缩的有效手段。1998年,在亚洲经济一片风声鹤唳中,我国在适度从紧的前提下,运用积极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加大投资力度。这些措施对于防止经济萧条,极具前瞻性。二是在当前启动经济的同时,我国政府开始有步骤地推行政府机构、金融系统、粮食流通体制、投融资体制、住房制度、医疗制度、财税体制等一系列有利于长远发展的改革措施。这些改革不但对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将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持久的后备动力。我国政府致力于长期发展的基本政策思路,是国有经济政策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三是把扩大内需作为宏观政策取向,体现了我国迎接国际国内经济环境严峻挑战的主动姿态。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我国经济增长源泉在于内需,我国继续扩大开放、增加出口的潜力还很大。就目前总体而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影响我国的程度毕竟有限。作为一个拥有12亿多人口的国家,我国的内部需求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我国进行制度创新的余地还很大,国内可开拓的市场更是十分广阔,对外开放的程度还可以进一步提高。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空间还十分巨大。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